返回

员工管理

首页

要爱才之心更需用才之艺

发布时间:2007-10-22 08:44:09

点击数:29725 次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干部调动,到90年代吸引大学毕业生,再到新世纪瞄准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和海外留学人才——引进高素质人才,一直是珠三角城市相当一段时期内提升人才竞争力的主要方式。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经济圈的迅猛发展、渤海经济圈的重新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启动,人才分流开始加剧。面临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珠三角城市陷入思考: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引进城市发展所需的“智力支持”?
战略引才:
“顺水推舟”与“有的放矢”
佛山是国内地级市中首家以城市为载体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的城市。1995年佛山市博士后工作站成立时,初衷是为佛山企业解决人才难题。工作站管理办公室主任陈素吾介绍,当时很多制造业企业想通过引进一批高层次科研开发项目,但又达不到国家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的标准:“既然企业想办又办不到,那就由政府来搭这个台。”
如今,佛山市博士后工作站已经成立11年,先后引进50多个项目,工作站以“项目”承包的形式让企业来共享这个平台,一批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带着各自的研发项目加盟佛山建设。在它的带动下,佛山目前已经有11家企业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累计为企业创造十几亿元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
“人才流动就跟市场一样有自己的规律,政府的作用就是要以政策为杠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合理引导人才的流入。”陈素吾说:“这就是既要‘顺水推舟’,也要‘有的放矢’。”
在深圳,记者也听到了类似的声音。近年来,深圳政府在人才引进上频频出招:大学生“个人身份”可入户深圳;走出去到欧美招聘海外留学生;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香港人才入户;对高层次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调入实施改革……
当地部门这样总结深圳的引才工作:“一是突出体制创新,打破传统体制的障碍、人才流动的障碍、资源配置的障碍,让人才能够真正自由流动起来;
二是依托已有的产业平台,政府采取各种创新方式帮助企业争人才、抢人才、挖人才。”
“虽然人才的流动最终取决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但政府应该不间断地、通过有效的方式向人才传递一种信号。”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袁持平教授认为,就像珠海当年著名的“科技重奖”一样,政府应该主动建立“引才”机制:“首先要把人才引进,然后才谈得上如何留住人才。”
产业聚才:
“共振优势”与“乘数效应”
如果说战略引才更多地要借助于政府的“有形之手”,产业聚才则靠的是市场“无形之手”。
2005年初,深圳迎来了人才引进史上的三大突破:2004年吸纳大学生首次超过3万名;2004年引进海外留学人员首次超过6000名;2004年年度在站博士后首次超过100名。这样的三个数字显示,深圳这座因移民而起、因人才而兴的年轻城市,在越来越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依然保持着独特的人才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从何而来?深圳人这样评价:“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是靠区位品牌、先发优势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那么深圳发展到今天,更多的是依靠经济实力、创业环境和市场体制来集聚人才。”
产业集聚带来人才集聚,人才集聚加速产业集聚,这是记者在珠三角采访最深刻的感受。一个成功的企业能够吸引、消化甚至自己培养一大批人才,滚动发展,带来更多的企业和资本,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携带技术成果到深圳来实现产业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位于东莞松山湖工业区留学生创业园的泛亚太科技企业是一家生物高科技公司。公司负责人王耀辉博士之前就在东莞有一家饲料加工企业。2002年,他力邀曾经在澳洲、新西兰留学的于谦博士,并联合海外投资者创办了泛亚太科技企业,专攻生物酶技术。
“我来东莞完全是因为王耀辉,我的研究领域能够在他的企业里有用武之地。”于谦告诉记者,泛亚太现在已经成为了国际研发机构与投资者关注的对象,正在联合国际资本注资1亿元扩大企业规模:“企业的发展证明了我的选择没有错。”
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只有肥沃的土地,才能生长出繁茂的森林。人才与产业的共生效应与乘数效应,成为珠三角许多城市人才引进的重要经验,也充分体现了人才与产业“接近”的共振优势。人才流动规律中有一条马太效应:越是经济发展快的地区,人才竞争性强,但人才吸引力也越强;反之,越是经济发展慢的地区,虽然最需要人才,但人才吸引力越弱。在深圳,在佛山,在东莞……我们看到的一系列产业聚才的景象,正是这种马太效应的正向体现。
柔性流动:
“引人”、“引才”与“引智”
“把引才和引智有机结合起来,对拥有科学技术成果、发明专利或掌握高新技术及紧缺专业知识的各类高层次人才,要积极探索柔性引进办法,通过项目合作、创办或租赁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兼职、短期聘用、长期聘用等方式引进人才智力。要注意发挥毗邻广州的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好广州丰富的人才智力资源。”
这段话摘录于刚刚出台的《佛山市“十一五”人才规划》。佛山日报经济部副主任黄义仲介绍,在《规划》草案面世之初,其中鼓励人才“兼职”、“走穴”的提法曾经引起不小的争论,但最终这段话还是被写入了规划之中。
“我们对人才的态度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佛山市科技局的莫冠华告诉记者,佛山有座创业大厦,国内二十余所高校的佛山办事处都聚集在此,很多企业遇上技术难题总是喜欢到大厦转一转,看看能不能与高校的项目对接,一旦立项就可以向科技部门申请专项经费:“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广泛吸纳高校人才为佛山服务,能促进智力、技术、资金的合作。”
记者在深圳了解到,对于一些深圳急需、但又暂无法来深的高级人才,企业索性主动出击,将研究所、实验室建到海外高级及人才“扎堆”的地方,中兴通讯、华为、长城等高科技企业都已经在海外建有研究院。深圳市政府则在今年初出台政策,将以多种“人才驿站”为载体,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来深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并且为初到深圳市创业或在深圳市短期及兼职工作的各类创新人才提供高品质低租金的“人才公寓”,吸引更多人才流入深圳。
在人才争夺异常激烈和科学技术愈加发达的今天,向发达地区“借脑开发”、提倡人才的“柔性流动”,不仅能缓解相对欠发达地区的高级人才紧缺之渴,“用人不养人”也免去了企业用人单位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它还将大大促进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从引人、引才到引智,“柔性引才”的做法越来越受到认同。
人才需要怎样的信号?
一项调查显示,曾经在求职者心目中最具魅力的珠三角地区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在全国“人才吸引力”排行榜上,珠三角已经排在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湾、京津唐地区之后。
一方面是高校少,本土人才生产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产业升级与发展加速,产业队伍需求旺盛。人才紧缺、供求失衡成为珠三角城市普遍面临的瓶颈,也成为各地政府正在努力求解的“难题”。从深圳的“人才驿站”和“人才公寓”到佛山的博士后工作站,从东莞的留学生创业园到江门的蓝领人才推介交流会……正如中山大学袁持平教授所说,这些吸引人才的举措和一系列真正落到实处的引才政策,都是当地政府发出的引才“信号”。
每一座快速发展的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独到的人才战略,但有一些东西应该是不变的——一座城市的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和用才之艺。
给人才一个信号,这非常重要而且不难做到。

更多相关

下属即将跳槽的8个征兆 人力资源的99度+1度论 如何计算职工病假工资 持有并强化OJT(在职培训)观念 员工管理的战略化管理

返回顶部

首页 - 登陆 - 注册